落羽杉(Taxodium distichum)原產於美國東南部的落葉性植物,喜歡生長在河邊、沼澤溼地,根部常向四周隆起,形成板根的構造,最新的分類系統將它併入「柏科」落羽杉屬的植物,和「松樹」一點關係都沒有,台灣於1901年引進,現在台灣各地都有種植,由於引進之初就一直稱其為落羽松,大家也就將錯就錯把落羽杉稱為落羽松了!
落羽杉會變色也會落葉,樹型高聳挺拔,樹形優美因此常被種植為庭園造景樹及行道樹,現在臺灣各地很多公園、廣場、學校、道路邊和水域邊都有推廣種植,在冬天天氣變冷時,落羽杉變黃轉紅,正是一年當中最吸引人的季節。大概是因為不能出國,落羽杉突然爆紅成為大家追逐的對象,尤其是桃園市大溪長達1公里「落羽松大道」,一到冬季,立刻吸引大批人潮、車潮蜂擁而至,前來拍照打卡,而成為著名景點。
大溪「落羽松大道」大約有近300棵的落羽松行道樹,從桃園大溪下交流道往石門水庫的路上,交通算是方便,不過提醒大家不要亂丟垃圾、造成髒亂,共同守護美麗的景色。